三伏天开启 防暑祛湿得科学
来源: 石家庄新闻网  崔虹 赵晓华
2025-07-21 17:34:07
分享:

  7月20日入伏,“三伏”正式开启,这是一年中气温最高、湿度最大的时段,市民们要注意防暑降温了。和往年不同的是,今年的三伏天只有30天,打破了“40天长三伏”的惯例。但虽说今年三伏天少了10天,但暑热的威力却不会打折。伏天既是阳气鼎盛的养生期,也是冬病夏治的关键窗口。那么三伏天该如何科学防暑和祛湿,专家给您来支招。

  “冬病夏治”成为不少市民三伏天首选

  昨日已正式进入了为期30天的三伏天,三伏天分为“初伏、中伏、末伏”三个阶段,而今年三伏天时长30天,具体时间为:7月20日—7月29日(10天)是初伏;7月30日—8月8日(10天)是中伏;8月9日—8月18日(10天)是末伏。进入伏天后,“冬病夏治”自然成为不少市民的首选。对此,河北省中医院呼吸一科主任宿英豪说,“冬病夏治”是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,是在夏季阳盛之时治疗“冬病”的方法,体现了中医“春夏养阳”的思想。其中,“冬病”是指冬季或天气突然转冷时容易出现或者加重,夏季症状会明显减轻的疾病。

  宿英豪说,冬季是一年中阳气潜藏的季节,是自然界及人体阳气最为衰少之时,这个时候如果再兼阴寒之证,无疑会雪上加霜,使病情趋向恶化。因此,在冬季易发或加重的疾病,常常提示其病理状态以寒为主,而患病之人则多为阳虚体质。而这类疾病治法当以温阳祛寒为主,那么一年之中,夏季三伏酷热之时是一年中阳气最充沛的时候,那当然也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之时。“因此每年三伏天都可借助旺盛之时阳气,祛除虚弱之寒邪,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根据顺养的原则,‘冬病’的治疗在盛夏实施最为有效。此外,夏季治疗还可以为秋冬储备阳气,到了冬季阳气充足、阴精敛藏而不外泻,可达到调整阴阳,提高抗病能力的目的。”宿英豪说道。

  记者了解到,临床上许多疾病具有“冬病”的特点,其中有些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、反复感冒、慢性咽喉炎、慢性过敏性鼻炎、心绞痛、高血压、心律失常、心衰、肠功能紊乱、冻疮等都可以用“冬病夏治”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。而“冬病夏治”一般多采用穴位敷贴、艾灸、热敷、熏洗等外治的方法。其中,穴位敷贴疗法,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“三伏贴”,是“冬病夏治”治疗方法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,因其操作简单、副作用少、疗效好而为广大患者所接受。

  “‘三伏贴’每次贴敷时间一般为2—4小时,过敏体质应适当减少贴敷时间;贴敷后皮肤局部微热、发红、轻微水泡均为正常反应;若局部出现刺痒、灼热、疼痛、水泡,应立即取下膏药,禁止抓挠,必要时前往医院就诊;各种疾病的急性期、皮肤过敏者、当日接种疫苗者均不宜贴敷;贴敷期间禁食海鲜、生冷、油腻、煎炸等食物;贴敷当天勿穿浅色衣物,防止衣物被染色。”宿英豪还提醒,除了“三伏贴”,市民还可以通过夏季适度“晒背”或者“艾灸”等方法来提高机体阳气。

  在三伏天千万不要过度贪凉

  宿英豪说,三伏天市民千万不要因过度贪凉而发生健康风险。“市民解暑时易依赖冷饮、冰镇食物、空调等‘冰式降温’,但这些行为看似解暑,实则容易带来健康危害。这也是有些人在夏天会出现手脚冰凉等情形的原因。夏季天暑下迫、地湿上蒸,气候潮湿闷热时‘湿邪’侵入人体会造成湿气阻滞的表现。湿气具有‘粘滞、重浊、趋下而行’三大特征。湿气重浊则可出现头重如裹、身似灌铅、四肢酸懒、身重而痛等症状;湿气黏滞则可出现舌苔厚腻、排便不畅等症状;湿阻气机、损伤阳气则可出现食欲减退、脘腹胀满、腹痛腹泻、手脚冰凉等症状。”宿英豪解释道。

  “要知道冰饮、空调等降温方式有利于降温防暑,但应凡事有度。以冰饮为例,寒凉之物能消暑也能收引,天气炎热情况下摄入大量冰水不仅会导致体内湿气增加而出现腹泻、腹痛,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胃肠道黏膜损伤等情况。此外,夏季炎热,机体处于一种高代谢状态,排汗本身也是一种祛湿方式,若大汗淋漓地进入较低温度的空调房,会造成毛孔关闭,不利于排湿。”宿英豪说。

  三伏天既要防止湿气入体,又是祛湿的好时节。宿英豪说:“防暑祛湿药物中,藿香是主要中药之一,这一类药物以芳香化湿见长,可有效提神醒脾。所以中医主要化湿方法一是芳香化湿,若出现头重如裹、食欲缺乏等症状,闻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中药也有一定的效果;二是淡渗利湿,若出现小便黄、大便黏腻等情况,可食用荷叶、赤小豆、莲子、芡实等食物,湿热症状要用苦寒(性寒味苦)、湿寒症状要用苦温(性温味苦)的药食同源食材祛湿;三是用健脾升阳气的中药化湿,同时祛风的中药也可化湿;四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,如适当运动、喝温水、保持情绪平衡和充足睡眠等。”

  三伏天要选择不同的防暑祛湿药物

  而对于不同人群应如何选择防暑祛湿药物,宿英豪解释道,吹空调导致头痛鼻塞和喝冰饮导致胃痛、腹泻的上班族,容易出现舌苔厚腻等情况,多属于外感风寒、内有湿滞,可使用藿香正气类药物进行治疗;吃冰镇西瓜后腹泻腹痛的人群,要尽量避免将食物从冰箱拿出后马上食用,寒主收引,寒性食物会影响儿童、老人等脾胃虚弱人群的脾胃功能,出现腹泻等情况,若轻微腹泻和脾胃不适,可以挑选不含酒精、适用人群更广泛的藿香正气口服液进行缓解,若严重腹泻则需紧急送医就诊;对于夏季出行人群,建议要做好防晒、避免阳光直射,要充足睡眠、注意饮食卫生,还要备一些藿香正气、人丹、十滴水等防暑醒脾药物。此外,还可携带止泻药物和消食药物,保障旅行健康安全。

  此外,三伏天的高温不仅让人汗流浃背,引发身体上的“中暑”,还可能悄悄“点燃”你的情绪,让你感到焦躁、易怒、情绪不稳。这种情绪波动被称为“情绪中暑”,长期的情绪压力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和身体状态,甚至导致一些健康问题。因此,三伏天也要给情绪“降降温”,记得息怒消火,保持规律的作息,给身体和心理提供足够的恢复时间。

  而三伏天饮食也需注意忌口,宿英豪建议,市民可改变一下饮食习惯,远离烧烤、火锅、油炸食品等高脂辛辣食物,这些食物加重脾胃负担,易生湿热,引发痤疮、便秘或腹泻;冰镇西瓜、刺身、凉菜等生冷寒凉食物虽能短暂解暑,但损伤脾阳,导致腹痛、腹泻;碳酸饮料、奶茶等高糖饮品不仅增加血糖负担,还会加速体内水分流失;剩菜剩饭在高温环境下细菌繁殖快,隔夜饭菜易变质,引发肠胃炎。

  宿英豪还推荐了一些适合三伏天的养生食谱:冬瓜薏米老鸭汤,冬瓜利尿,薏米祛湿,鸭肉滋阴,适合湿热体质者;红豆山药粥,红豆利水,山药补脾,可搭配茯苓增强祛湿效果;莲子心茶,取莲子心3克、麦冬5克沸水冲泡,可清心火、助睡眠。

  对于特殊人群更是需要注意更多细节:儿童应避免冷饮过量,预防“夏季热”(长期低热),外出做好防晒;老年人晨练时间不宜过长,警惕“热射病”,高血压患者需监测血压变化;孕妇忌食生冷,防宫寒,要穿宽松棉质衣物,防痱子。

  “三伏天养生重在‘平衡’,既不能过度避暑,也不可盲目进补。通过合理起居、饮食调养和情绪管理,可有效增强体质,为秋冬健康打下基础。若出现持续头晕、呕吐等中暑症状,需及时就医。”宿英豪说,“冬养三九,夏养三伏”,三伏天一定要跟着节气来养生调养,才能增强体质,轻松过夏。

关键词
三伏天 健康 疾病
责任编辑:朱昊明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