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城网·冀云客户端记者 张超 马静
平山,一片红色热土,一座红色浸润的英雄之城。
指针拨回到1931年。那是一个风雨如晦的年代,这年暑假,在外读书的于光汉返回老家——石家庄市平山县霍宾台村。此次回家,于光汉肩负着一个秘密任务——发展党组织。
石家庄市平山县霍宾台村。长城网·冀云客户端记者 张超 摄
回到家后,于光汉很快发展了同乡好友李法庄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当年8月,在于光汉主持下,成立了平山县第一个党支部——霍宾台村党支部。这不仅点燃了霍宾台的革命星火,更为平山县及华北地区的抗日斗争播下了希望的种子。
于光汉的旧居。长城网·冀云客户端记者 张超 摄
“这里就是于光汉的旧居,这张桌子就是于光汉当年用过的。”走进于光汉旧居,霍宾台村党支部书记李永良向记者介绍,“于光汉原名李怀珠,为了革命需要而隐姓埋名。”略显局促的房间里,火炕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空间,一旁放着椅子、柜子等简单的家具用品。墙上便是于光汉的照片和生平介绍,其中,一张手写信吸引了记者注意。“于光汉在去世前,写下这样一封捐赠协议,自愿将老宅捐给村委会,用于村中的公益事业。”李永良回忆说。
平山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以后,霍宾台村村民包括平山县所有的人民都受到红色精神的引领。革命的火种在平山大地播撒。温塘河、古月河、甘秋河一带村庄,党员和党组织数量不断增加。1932年夏,中共平山县委成立。“1937年10月份,霍宾台村有60多人加入了平山团,到1939年,又有40多人加入。”霍宾台村讲解员李军广讲述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。“这是战争年代牺牲的霍宾台村村民名单,光在册的烈士就有50多名,还有很多无名英雄,也为抗战的胜利献出了生命。”在位于村委会大厅的霍宾台党史馆内,李军广告诉记者,为纪念革命烈士,霍宾台村也为烈士们修建了一座纪念碑。
烈士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冲破黑暗,迎来光明,现如今,这片浸润着红色文化的土地成为无数人的精神补给站。如今的霍宾台村,已经从一个革命老区发展成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乡村,但不变的是在这里深深扎根的红色基因。
“我经常听老一辈人讲于光汉和李法庄的革命故事,我也深受激励,1969年我加入中国共产党,就想为村里、为国家做点力所能及的贡献。”平山县霍宾台村党员张新国说。
霍宾台村党支部委员白书廷追随父亲的脚步,加入中国共产党,成为一名村干部。“父亲是村里的第一批党员,1931年入党,后来做过侦察兵,又回到村里当过村党支部书记、大队长,一直为村里干事业,我的母亲也是一名老党员,所以我一心就想加入中国共产党,为村里做点事儿。”白书廷动情地说。
在霍宾台,红色精神代代相传。“现在霍宾台村有党员63名,我们将继承老一辈的革命精神,带领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,提升村容村貌、发展红色旅游,让村民们过上更加美满幸福的生活。”李永良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