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联墨流香——石家庄市博物馆藏楹联精品展”今天揭幕
来源: 石家庄新闻网  黄蓥
2025-11-27 17:16:03
分享:

  限期展出,您别错过,石家庄市博物馆再推重磅展览!2025年11月27日至2026年1月4日,“联墨流香——石家庄市博物馆藏楹联精品展”在该馆一楼展厅与您相约。49件(套)清代至民国楹联佳作和近30件(套)晚清民国时期文房用具,勾勒出三百年间联墨艺术的传承与革新,让观众在篆、隶、楷、行的笔墨变幻中,感受跨越时空的文脉流香。

  呈现三百年间联墨艺术的多元格局

  楹联,又称对联,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,是中国独树一帜且最贴近民众生活的文学形式。其对仗工整、言简意赅、题材多样,既能为生活增辉添彩,亦能供世人抒情言志;当楹联与书法艺术相融,更以笔墨韵律承载哲思、以水墨意境传递诗心,便成就了“联墨”这一独特文化瑰宝。

  “联墨流香——石家庄市博物馆藏楹联精品展”以时代为轴,分为“清韵正声”“风骨新变”两大篇章,设置“文房雅器”展陈支线,臻选馆藏70多件(套)清代至民国楹联佳作和文房用具,清晰呈现楹联艺术从清代到民国的传承与风格革新。

  其中,49件(套)楹联佳作内涵丰富,既有科举制度下的正统典范,也有民间文人的日常雅趣,篆、隶、楷、行诸体齐全。展览还汇集了南北各地的名家名作,创作群体涵盖宗亲贵族、状元名臣、文人学者等多个圈层。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与不同身份创作者的艺术风格在此交融,呈现三百年间联墨艺术的多元格局,让观众一站式领略南北书法的独特风采。

  “此次展出的多数楹联精品是首次公开展出。每一件作品都是笔墨技艺与文人情怀的深度交融,既是特定时代风貌的生动写照,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载体。”石家庄市博物馆馆长冯鑫介绍说,本次展览立足石博馆藏特色,不仅集中展现篆、隶、楷、行等诸体书法的艺术魅力与楹联的格律之美,更致力于挖掘作品背后的时代精神与文化内涵,搭建起古今对话的桥梁,唤起观众对传统美学的共鸣与文化认同。

  今年十一,“墨承风骨 明清华章——石家庄市博物馆藏明清书画精品展”在该馆启幕,引发了业内外广泛关注与好评,吸引了诸多外地游客前来打卡,被誉为本年度“可遇不可求”的文物展览。此次石博又一馆藏书画重磅展登场,不仅进一步丰富了该馆书画系列展览序列,彰显馆藏实力与文化传播的持续深耕,也是石博为观众奉上的又一场传统文化艺术的视觉盛宴。

  状元“组团”亮相 名家大家云集

  “学霸”多,名人多。走进展厅您会发现本次展览的参展作者都大有来头。

  陈继昌行书七言联、夏同龢行书五言对联、秦大士隶书七言对联、王仁堪行书七言对联……展览开篇,四位清代状元“组团”亮相,其中的陈继昌是中国科举史上“连中三元”的奇才。陈继昌(1791—1849年),广西人。其书法深得馆阁体精髓,此次展出的行书七言联行笔沉稳流畅、结体端庄秀劲,墨色温润,在严谨法度中透出舒朗气韵;夏同龢(1868—1925年),贵州人,光绪二十四年(1898年)状元,清末留学日本学习工业和经济;秦大士(1715—1777年),江苏人,乾隆十七年(1752年)壬申恩科状元;王仁堪(1848—1893年),福建人,光绪三年(1877年)状元。

  “探花和帝师的作品也很有看点。”石博文物部副主任卓倩介绍说,本次展览中展出有潘祖荫行书八言对联。潘祖荫(1830—1890年),江苏人,咸丰二年(1852年)一甲三名进士,探花。“潘祖荫的书法笔墨苍劲、意蕴深远,藏着文人学者的儒雅。他还是晚清著名的文物鉴藏家,是咱们熟知的大盂鼎、大克鼎的收藏者,后来,这两件国宝由他的后人捐献给了国家。”“三代帝师”祁寯藻此次有行书七言联亮相展览,这位清代中晚期著名书法家曾为道光、咸丰、同治三代帝王授课。

  本次展览还汇聚了当时的诸多风云人物,比如民国时期的“南谭北潘”。“南谭”谭延闿(1880—1930年),湖南茶陵人,光绪三十年(1904年)中进士。“他的书法初学赵孟頫,30岁以后专工颜楷。据记载,1929年4月他在上海养病期间,对颜真卿的一件法帖《麻姑仙坛记》,他临写了200多通,其勤奋可见一斑。”卓倩介绍说,谭延闿的楷书浑厚大气,与胡汉民、吴稚晖、于右任并称“民国四大书法家”,人称“民国颜体第一人”;“北潘”潘龄皋(1867—1954年),河北省保定人,是清末、民国时期著名书法家,以行书见长,书风柔中寓刚。

  大家熟知的梁启超也有作品亮相本次展览。梁启超(1873—1929年),字卓如,号任公,别署饮冰室主人,广东新会人。光绪十五年(1889年)举人,近代政治活动家、思想家、文学家、学者。书法早年学欧阳询,后受康有为影响,宗汉魏六朝碑刻。

  看风格流变 也看书法之美文人巧思

  都说外行看热闹,内行看门道。除了一位位载入史册的名人,本次展览的看点丰富、内涵厚重。

  比如从清代到民国联墨珍品的笔墨流转。清代是楹联与书法融合的鼎盛时期,展品尽显“雅正为本,多元共生”的特质。四位清代状元的书法既展现了科举时代的官方审美,更流露着“天子门生”的冠冕之气与士人风骨;清代中晚期碑学兴起的艺术变革尤为鲜明,碑学开派巨擘邓石如的篆书对联笔力雄浑,融秦篆庄重与汉篆灵动;胡原、吴廷康等书家的隶书作品各具韵味,尽显金石与古体的碰撞之美。同时,奕谟、盛昱等皇室宗亲与学者的楷行作品意趣盎然,李钟豫、鲁琪光等书家的佳作风格各异,全方位呈现了清代书法从庙堂之高到文人之雅的多元风貌。

  民国楹联展区,“风骨新变”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。民国书家在继承碑学遗产的基础上,掀起“碑帖融合”与个性抒发的艺术浪潮。古文字研究的兴盛为书法注入新灵感。“古体新研·篆籀金石”展柜中,丁佛言的金文对联古意盎然,甲骨文研究先驱叶玉森的甲骨文作品线条瘦劲、奇趣横生;“行书意态·个性舒张”“融通求变·书风探索”两柜中,胡宗照、朱庆澜等书家的作品或洒脱飘逸,或刚柔并济,将碑的雄强与帖的流美完美融合;“余音绕梁·民国风雅”展柜以华世奎、冯煦等名家佳作收尾,展现民国书法融入日常的雅致生命力。

  再比如楹联佳作的书写内容值得细品,有些是个人原创,还有不少集句联。集句联是指从历代诗词、赋文、碑帖等作品中选取现成的句子,按照对联声律、对仗、平仄要求重新组联。此次展出的陈继昌行书七言联“自种来禽与青李 常撞大吕应黄钟”,分别来自宋代苏轼的两首诗作。吴廷康隶书七言对联“见说前头山更好 到今名下士非虚”,则分别来自宋代苏轼和沈与求的诗作。本次还展出有两件内容一模一样的楹联,清奕谟行书七言对联与民国齐振林行书七言对联,写的都是“墨池香霭花间露 茶鼎烟浮竹外云”。同样是行书,同样是对茶墨人生的向往,哪个更符合诗句意境?您不妨到展厅仔细比较。

  18枚岫岩玉《陋室铭》组印很抢眼

  笔架、笔筒、水盂、印泥盒、砚台、墨、镇尺……本次展览集中展出晚清民国时期的文房用具近30件(套),品类丰富、工艺精巧。

  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。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……”其中一套民国时期的岫岩玉“陋室铭”组印,分别刻有唐刘禹锡《陋室铭》的18个句子,精致爽快、朴拙庄穆,将文人的精神追求与工艺美学完美结合。而且这18枚印章字体各异,挺考验观众的眼光。同时,一套晚清9件炉钧釉雕瓷梅蝶纹文房用具也相当精美。

  无论是墨迹斑斑的纸绢文本,还是形制各异的文房雅器,都曾是书房雅集的目光焦点,也是文人酬唱的鲜活见证。“诚邀省内外观众走进石家庄市博物馆,与这批石博珍藏面对面。在联墨珍品的笔墨流转中,体悟文房清供的雅致情怀,再度开启一场跨越数百年的‘限时对话’。”冯鑫说。

关键词
石家庄 展览 艺术
责任编辑:朱昊明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