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春时节,太行山花开满坡。在赞皇县许亭镇的蜜蜂谷,蜜蜂们也忙碌起来,每天成群结队地飞进飞出,辛勤采蜜。
4月14日,记者在这里见到许亭镇南潘村蜂农褚科峰时,他正忙着摇蜜。只见他把刮去蜂蜡的蜂框放进摇蜜机里,轻轻转动手柄,金黄色的蜂蜜缓缓流向桶底。空气中,一股清甜的气息弥漫开来。
“对蜂农来说,摇蜜机就是‘摇钱筒’,摇蜜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刻。”褚科峰满脸笑容地说,现在他靠养蜂,每年的收入在8万元以上。
赞皇地处太行山东麓,拥有酸枣花、荆花等多种蜜源植物,蜂产业是该县继大枣、核桃后的第三大农副产业。
但同一座山、同一片林,蜂农们过去的日子可没有这么“甜”。“以前大家都是分散经营,养蜂全凭经验,技术粗放。再加上同行间竞争激烈,忙活一年也挣不了几个钱。”赞皇县养蜂协会会长陈秀英说。
“单打独斗做不大,必须抱团发展。”在参加了几场全国性的养蜂培训后,陈秀英意识到,推动蜂产业高质量发展,必须走专业化、规模化、品牌化的路子。
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,陈秀英牵头成立了赞皇县养蜂协会和专业合作社,褚科峰就是第一批成员。
协会的成立,给蜂农引入了全新的养蜂技术和先进设备。“就拿养蜂工具来说,传统蜂箱产仔区、花粉区、储蜜区混在一起,蜂群难以管理,导致储蜜区的蜂蜜有些成熟、有些不成熟,影响了整体品质。”褚科峰说,如今,协会为蜂农引进了改良蜂箱,将各个功能区分开,并通过配套养殖技术,大大提升了蜂蜜的产量和质量。
在帮助蜂农开展标准化养殖的同时,每年春天,协会还为蜂农联系业务,帮助他们带着蜜蜂外出“打工”,为周边地区的梨花、油菜花等授粉。“一只蜜蜂一次飞行,能给瓜果带来近5万粒花粉,而一只蚂蚁只能带300多粒。可以说,蜜蜂是授粉‘小能手’,通过它们的辛勤劳作,果树和农作物的产量得到大幅提高。”陈秀英骄傲地说。
这几天,赞皇县黄北坪乡下桃坡村蜂农刘中旗就带着295箱蜜蜂,到邢台市柏乡县白楼村为3000余亩油菜花授粉。“在授粉期,一箱蜂的租金为90元左右,蜜蜂脱下的花粉每斤还能卖600多元。从赵县赶场到这儿,干了不到10天,已经挣了好几万元。”算起收入账,刘中旗笑得合不拢嘴。
怎样把“甜蜜产业”做得更大?赞皇县有更长远的打算。
“近年来,我们积极延伸蜂产业链,通过实行‘公司+协会+合作社+农户’的经营模式,构建起产、供、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。”赞皇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、农业信息中心主任郝俊丽介绍,为帮助企业研发出更具特色的蜂产品,他们先后选派138名农业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服务,目前已陆续推出饮品系列、日化系列等55类产品。
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新模式,赞皇县还建设了中国蜜蜂博物馆,每年举办“枣花·蜜·蜂”旅游文化节,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。
“目前,全县有11个乡镇150个村从事蜜蜂养殖,年产蜂蜜3800吨,产值达1亿元。”郝俊丽说,下一步,他们将围绕“甜蜜产业”培育更多乡土技术人才,推进蜂产业和旅游深度融合,助力乡村全面振兴。